We're sorry this project doesn't work properly without JavaScript enabled. Please enable it to continue.
欢迎来到坚石实训平台
首页 - 课程列表 - 课程详情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课程类型:选修课
发布时间:2022-06-27 13:47:37
主讲教师:
课程来源:
建议学分:1.00分
课程编码:mkyxy000504

董文杰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现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主任,“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球变化亚太研究网络(APN)科学计划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东亚区域委员会主席,中国气候研究计划GEWEX主席,“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秘书长、第二届中委会秘书长兼模式专家组组长,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教育部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气候应用与服务(CCL)工作组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CLIVAR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等。发表SCI期刊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向国家提交咨询报告2份,相关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国家气候变化外交谈判。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及导师科研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导师,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李庆祥   博士、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文平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碳分配、甲烷、氧化亚氮、微生物等模型发展和改进、陆地生态系统-水文耦合模型等方面,并利用遥感数据估算植被生产力和粮食产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


何文平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气候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短期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检测及预警研究中取得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在应用研究方面,发展了非线性参数估计的新方法和模式预测误差的动力学订正方法,并基于气候系统的非平稳性和记忆性特征,发展了一种考虑系统动态演化的气候预测新方法,提高了区域尺度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率;提出了考虑系统自身长期记忆性的ENSO趋势预测新方法,并建立了基于多时刻观测资料作为初值的常微分ENSO动态预测模型,有效地减少了ENSO发展趋势预测中的不确定性。相关成果已在国家级/省级气候预测业务以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业务应用。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识别气候系统动力学变化的突变检测新思路和系列新方法,尤其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场的气候突变检测理论和方法,打破了以往仅仅针对单个时间序列开展突变检测的固有思路。针对气候系统翻转点的预警难题,初步发展了一套气候突变的早期预警信号。


覃章才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能源、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方面的研究,主讲气候变化、碳中和等课程。曾先后工作于普度大学和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兼任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书籍主编、美国能源部本科生项目导师、政府企业科技咨询专家等。目前担任国际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编委、Agronomy Journal 副编辑等职。


刘飞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特聘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动力委员会委员,第六次IPCC报告参与作者。长期从事热带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热带气候系统多尺度相互作用: 1)建立了热带季节内振荡尺度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东亚夏季风次季节降水可预报性的主要模态; 2)揭示了气候系统对于不同自然强迫(太阳/火山)响应的物理机制,为评估改进数值模型性能提供新的视角。发表Journal of Climate,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Climate Dynamics, Science Adva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论文80余篇。